既然都到这份上了,苏布地觉得也没必要死乞白赖的要求什么,只是交代几乎冠冕堂皇的话就过去了。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况且……他还不知道自己有没有以后呢!
苏布地带领三千蒙古子弟兵,过了鸭绿江一路向西,急急忙忙往建昌城赶。到了锦州,与哈占匆匆一面,哈占根本未提曾经接到皇太极救援建昌城的命令,而苏布地也就连提一下的兴致也没有了。
过了锦州,距离建昌城就只有不到三百里了。
苏布地派出斥候,快马加鞭赶回建昌城,与叔父色楞预先联系,商定开启一面城门,迎接子弟兵的回归。
不论是苏布地,还是色楞,都没有趁此机会,来个里应外合,给予包围建昌城的明军沉重打击的意识。一来是因为苏布地带领的子弟兵虽然号称精锐,可毕竟是经过了两千多里数日的奔波,说是人困马乏都是轻描淡写。
虽然三千子弟都知道这是去解救父母兄弟于倒悬,一路之上的连续奔波没有一个人口出一句怨言,而若是号令他们以死相战,相信他们也不会皱一皱眉头……可精神固然可嘉,毕竟体能已到极限,能够平安返回,没有遭遇半路的截击就已是万幸,如何还能有一战之力。
说实话,也就是宁远城明军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锦州哈占的身上,因此才没有余力去找苏布地的麻烦,若不然可真够这伙喀喇沁蒙古人喝一壶的。
可人困马乏、即便是人人都几乎累的脱了形却并不是最主要的问题,找个地方休息一天,像他们这样年轻力壮的精锐,是完全可以恢复如初。
最关键的是,城内的蒙古人已经没有多余的力量,进行一次出城之战了。
所谓的里应外合,就得有城内的蒙古人也出动一定的兵力,与苏布地形成两面夹击,牵扯对方的力量,才能取得更大的效果。可先决条件是不能反被敌人趁机攻进城去。而这是色楞绝对不敢冒险的。
因为此时的建昌城内,加上那些轻易不敢动用的机动部队,总共不到五千能战之士了,若是出城一战,至少得有个三两千之数才能有所斩获,那城内的防守力量,平均到每面城墙可就不到千人了。
这是非常危险的,色楞不敢冒这个险。
也幸亏他们叔侄没有这个想法,否则的话,他们这回援的三千余人马,尚未进入建昌城,恐怕就得至少折进去半数。
三千多兵马,两千多里的行程,就是想掩饰行踪那也不是轻易做到的,何况他们纵马狂奔,本来就一点儿也没有掩饰的意思……难道他们就真的以为别人都是熟视无睹吗,尤其是这里还正打着包围呢,斥候更是撒出去百里,何处有可疑的兵马路过,是否就是冲着自己这个方向而来,肯定是预先要搞搞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