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王公纷纷附和着皇太极。他们也并非完全是出于迎合,他们所说的话,一定程度上就是实情。
对于蒙古王公的反应,皇太极感到很是满意。他在意的,是科尔沁等蒙古大部落的态度。此前他们弃林丹汗而归附了后金,就已经算是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皇太极也相信,他们是不会轻易改变主意的。
此后,又经过皇太极的一番倾心安抚,蒙古的大小部落总算是归于了此前的情状。皇太极那些隐隐的担忧,也终于慢慢地消解了许多。
好在这段时间尚处于开始的阶段,因为还要准备一些必要的云梯之类的攻城器具,真正的战事也还没有正式开始。
因此,这段时间也算是给皇太极留出了工夫,让他有机会去做这些安抚性的工作。
————
因为明军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忙着搬家上了,因此只是将几十里范围内能够发现的高大一些的树木付之了一炬。可因为过于匆忙,至于效果如何,就没有工夫去认真检视了。
这几天时间,后金就指派那些蒙古的小部落和朝鲜人四处去寻找成材的树木,砍伐之后运回,令汉人工匠制造攻城云梯和其他器具。
只要不是去当炮灰,蒙古小部落和朝鲜人是不会因为一些小事招惹皇太极的。所以,对于大战前的一些准备性的工作,他们也都表现的比较积极,生怕那个地方不小心激怒了皇太极,招致一些麻烦。
他们的命运就是如此,还能怎么样?他们之所以跟随者来到前线,不就是因为惮于后金的淫*威吗。
————
在这段难得的战前时间内,明军也是在抓紧时间进行各种各样防御方面的演练。
因为时间紧迫,卢象升那些更为系统的训练计划根本用不上了,因此只能因陋就简、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训练也只是开了一个头,各种衔接方式也只是走了几次过场,攻城大战就开始了。
战前的准备再怎么充分,可效果如何,还是要在战中得到检验。
————
“敌箭攻击,举盾,”宁远城城墙之上的瞭望塔中传出的嘶哑的大吼声,正式宣布一场生与死的考验拉开了序幕。
在宁远城墙上,相隔百步距离,就有一个用厚重的木板搭建起来的、类似后世碉堡之类的东西,他们称之为瞭望塔。
说是“塔”,其实高度也就是仅比女墙高出一个头。前面有视野开阔的瞭望孔,里面的空间也很是有限,仅许两三人容身。其中一人负责瞭望,另外的一人或两人负责对城墙之上的同伴喊话,将瞭望之人看到的情况通知守卫城墙的明军。
城墙之上根据具体的情况,划分为若干防守区域,有一名把总或百总具体负责指挥。
这是卢象升给宁远城的明军提供的新型战术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