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新笔趣阁 > 重生之绝代武神 > 506 千魔幻影

506 千魔幻影

南部的六盘山自南端往北延,与月亮山、南华山、西华山等断续相连,把黄土高原分隔为二。东侧和南面为陕北黄土高原与丘陵,西侧和南侧为陇中山地与黄土丘陵。中部山地、山间与平原交错。卫宁北山、牛首山、罗山、青龙山等扶持山间平原,错落屹立。

北部地貌呈明显的东西分异。黄河出青铜峡后,塑造了美丽富饶的银川平原。平原西侧,贺兰山拔地而起,直指苍穹。东侧鄂尔多斯台地,高出平原百余米。

地貌复杂,山地迭起,盆地错落,大体可分为:黄土高原,鄂尔多斯台地,洪积冲积平原和六盘山、罗山、贺兰山南北中三段山地。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按地表特征,还可分为南部暖温带平原地带,中部中温带半荒漠地带和北部中温带荒漠地带。全区从南向北表现出由流水地貌向风蚀地貌过渡的特征。

根据自然特点和传统习惯,一般把银川市、石嘴山市、中卫市和吴忠市的利通区、青铜峡市的引黄灌溉区称为宁夏北部;把吴忠市的盐池、同心两县和灵武市、中卫市的山区以及中卫市海原县的北部称为宁夏中部;把固原市的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及中卫市海原县的南部山区称为宁夏南部。

宁夏地处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南高北低。从地貌类型看,南部以流水侵蚀的黄土地貌为主,中部和北部以干旱剥蚀、风蚀地貌为主,是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境内有较为高峻的山地和广泛分布的丘陵,也有由于地层断陷又经黄河冲积而成的冲积平原,还有台地和沙丘。地表形态复杂多样,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不同的条件。据2004年初统计数据显示,宁夏地形中丘陵占38%,平原占26。8%,山地占15。8%,台地占17。6%,沙漠占1。8%。

贺兰山绵亘于宁夏的西北部,南北长200多公里,东西宽15~60公里。山地海拔多在1600~3000米,主峰达3556米。古人称之为“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山势巍峨雄伟,既削弱了西北寒风的侵袭,又阻挡了腾格里沙漠流沙的东移,成为银川平原的天然屏障。山中有丰富的煤炭等矿产资源。山麓部分,1500米以下为荒漠草原带;1500米以上出现覆盖度较大,草本植物生长较高的山地草原及旱生灌丛带。大约2000米以上,有以云杉、油松等为主要成分的森林。森林带以上,有一定面积的高山灌丛草甸带,是较好的夏季牧场。贺兰山的山脊是我国荒漠草原与荒漠、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外流区域和内流区域的分界线。山岭中间,也有一些较低矮的山口,成为东西交通要道。其中三关口是银川通往内蒙古阿拉善盟的重要通道。

六盘山古称陇上,位于宁夏的南部,耸立于黄土高原之上,是一条近似南北走向的狭长山脉。主峰位于和尚辅以南的美高山,海拔2942米,山势高峻。山路曲折险狭,须经六重盘道才能到达顶峰,六盘山因此而得名。山腰地带降雨较多,气候较为湿润,宜于林木生长,有较繁茂的天然次生阔叶林,使六盘山成为突起于黄土高原之上的一个“绿岛”,也是宁夏重要的林区之一。

被誉为“塞上江南”的宁夏平原,海拔1100~1200多米,地势从西南向东北逐渐倾斜。黄河自中卫入境,向东北斜贯于平原之上,河势顺地势经石嘴山出境。平原上土层深厚,地势平坦,加上坡降相宜,引水方便,便于自流灌溉。所以,自秦汉以来,劳动人民就有这里修渠灌田,发展了灌溉农业。2000多年来经劳动人民的辛勤开发,这里早已是渠道纵横、阡陌相连的“塞上江南”。现为宁夏的商品农业基地。

宁夏平原以青铜峡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青铜峡口以南叫卫宁平原比较狭窄,宽仅2~10公里。坡度较大,不仅有利于灌溉,排水也比较方便。地面径流及地下水均可顺利排入黄河。地下水位较低,土壤盐渍化现象较少。青铜峡以北的银川平原,地形开阔,有的地方竟达40公里以上。尤以黄河以西的地区。平原面积较广。这里坡度较小,引水虽便,排水欠佳,过去缺乏良好的排水系统,积水汇集于注地。人为地增加了许多湖泊。由于排水不畅,地下水位抬高,土壤的盐渍化现象严重。建国后加强了排水措施,盐碱滩被改造成为沃土,很多湖泊被排干,垦为农田。现在平原上还有不少湖泊,这些湖泊已成为今日发展淡水养鱼的重要场所。

宁夏南部为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其上黄土覆盖,厚的地方可达100多米,大致由南向北厚度渐减。六盘山主峰以南,流水切割作用显著,地势起伏较大,山高沟深。六盘山以北的地区,由于降水少,流水对地表切割作用较小,除少数突出于黄土瀚海之上、状如孤岛的山峰之外,一般为起伏个大的低丘浅谷,相对高度在150米左右。凡有河流流过的地方,经河流的冲积,形成较宽阔的河谷山地,宜于发展农业生产,是重要的粮油产地。许多低丘缓坡也多开垦成农田。丘陵坡下,开挖一排排窑洞,是劳动人民因地制宜建造的住房,是这里普遍的、具有自然地理特色的人文景观。在人们对黄土丘陵地区长期垦殖过程中,由于认识能力的限制,使这里的生态环境逐年恶化,破坏了植被,水土流失严重,农作物产量下降。根治的出路在于大力植树种草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广辟水源。

在黄土丘陵区以北、银川平原以东,即灵武市东部和盐池县北部的广大地区,为鄂尔多斯高原的一部分,是海拔1200~1500米的台地。台面上固定和半固定沙丘较多。西部,低矮的平梁与宽阔谷地相交错,起伏微缓。谷地里散布有面积不大的盐池、海子,生产食盐、芒硝等盐类矿点。

台地区降水少,地下水埋藏深。水质差,水分条件不好。风沙侵袭严重,沙荒多,农田少。天然植物主要是早生草类和低矮的灌木丛,这里是生态比较脆弱的天然牧场

在宁夏不大的版图上,包含了类型多样的地貌:山脉、高原、平原、丘陵、河谷一应俱全,使宁夏呈现出丰富的自然景观。

宁夏回族自治区远离海洋,深居内陆,南端(固原地区南半部)属南温带半干旱区,中部(固原地区的北部至盐池、同心一带)属中温带半干旱区,北部(银川平原)则为中温带干旱区,南北气候悬殊较大, 是典型的大陆型气候。全年平均气温在5-9c之间,引黄灌区和固原地区分别为全区高温区和低温区。宁夏降水量南多北少,大都集中在夏季。干旱山区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引黄灌区年平均157毫米。1995年引黄灌区年降水量203。7毫米, 干旱山区年降水量317。8毫米。西海固:位于中国西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是黄土丘陵区的西吉、海原、固原、彭阳、同心等七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统称。这里长年干旱,年降雨量在300毫米左右,蒸发量却在1000毫米以上,且多发各种自然灾害。二十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西海固人口增加,水土流失加剧,现有回族人口近一百万,是中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1972年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公元5世纪处,匈奴贵族赫连勃勃自以为是夏后氏后裔,故将建立的割据政权定国号为“夏”。宋代,党项族拓跋氏首领李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府(今银川),立国号“夏”,创立文字,建西夏王朝。13世纪,元灭西夏,取“平定西夏永远安宁”之意,在这里设宁夏行省,始有宁夏之名。1958年设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居黄河上游,北倚贺兰山,南凭六盘山,黄河纵贯北部全境,历史文化悠久,古今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誉,宁夏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以西夏安宁得名。唐属关内道;宋时属西夏;元灭西夏后以旧地设西夏行省,不久改宁夏行省,治所为宁夏路,为宁夏得名的开始,后改行省为甘肃行省,迁甘州路。明属陕西省,改宁夏路为宁夏卫;清改宁夏府,属甘肃省,并设宁夏将军;民国初设甘边宁夏护军使,后置宁夏省;建国后撤消并入甘肃省,后设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宁夏灵武市水洞沟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活动的遗址和遗物表明,早在3 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兵在宁夏屯垦,境内修筑了闻名世界的秦长城,还兴修了著名的秦渠,开创了引黄河水灌溉的历史。到汉代(前206~220年),这里农耕经济已相当繁荣。唐代天宝十四载(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太子李亨进入宁夏,在灵武登基称帝,即唐肃宗。当时,宁夏已成为中国东西交通贸易的重要通道之一。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以宁夏为中心建立了大夏国,史称西夏,定都兴庆府(今银川市)。蒙古灭西夏后,于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设宁夏府路,始有“宁夏”地名。明设宁夏卫,清设宁夏府。民国初年,宁夏府改为朔方道,1929年成立宁夏省。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4 年撤销宁夏省,将阿拉善等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其余部分并入甘肃省。1958 年10 月25 日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

西周建都于镐(今西安市西)其统治中心在陕西关中,故其以北地区,包括内蒙河套,宁夏全境及陕西、山西北部称为朔方。春秋时期,今固原地区为乌氏戎所居,今银南地区以盐池为中心是朐衍戎的势力范围。战国时期,秦惠文王攻取乌戎地,置乌氏县(今固原县南泾水北岸)辖今固原地区。之后又在盐池县境设立朐衍县、辖今银南地区。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后,两县划归北郡管辖,这是宁夏地区有行政设置之始。

秦朝时宁夏为北地郡,郡治在甘肃宁县。汉朝属朔方史部。西汉时将北地郡治往今甘肃环县。固原设安定郡。宁夏分属北地郡和安定郡。东汉将安定郡治移至今甘肃镇原县,将北地区郡治移至今吴忠市利通区西南。固原市是宁夏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也是宁夏传统文化遗存最集中的地方,在“宁夏新十景”大题目下,对固原景观文化进行概括或构想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在认真梳理、认真推敲的基础上,响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号召,提出如下“固原新十景”,颇有挂一漏万的惋惜。

龙潭天影荷花映日,六盘云蒸须弥佛光,古岭雁鸣丹霞翠色,耕读弥新朝那遗韵,古道迢迢旧隘新曲,“龙潭天影”。龙潭是宁夏的著名风景景点之一,其潭水清澈如镜,周围的山色树影,乃至岸边观景者的身影都可清晰地倒映于潭中,更为奇特的是,从潭中可以不用抬头即可洞观天空的风云变幻,一片云影甚至一只燕子飞过都能在湖中找到痕迹。如风和日丽,其景像颇如大理学家朱熹名句:“天光云影共徘徊”,若天气突变,则龙潭颇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和“樯倾楫摧”的可怖景象。

“荷花映日”。是龙潭风景区的又一景观,当地名曰“荷花沟”的地方,连绵着高高低低、参差错落的一沟荷花,其叶田田、其花灼灼,在青翠的山色衬托下,纤纤弱弱而又雍容大度,似与日月争光,给人异样的感觉。

“六盘云蒸”。从历史和文化的视角讲,六盘山是一座“红色”的山,因为中国革命翻越这座山后,一下子开阔起来。但地理上的六盘山,其云蒸霞蔚的景色如同“红色”性质一样,也令人难忘。从山下看去,云雾在半山开始,一丝丝一缕缕蒸腾而上,如祥云缠绕于山腰,而身处山中,则感受到云就在脚下生长,颇有行于仙境一步一莲花的奇妙感觉。

“须弥佛光”。须弥山为原州区所辖。其南麓有百余处石窟,总称“须弥山石窟”,石窟始建于北魏时期,其后历代均有扩建,须弥山石窟宏伟瑰丽、刻工精美,佛像与窟顶的浮雕栩栩如生、千姿百态、琳琅满目、造型秀美。其中最大的一座造像为唐大中三年所造,高20。6米,其法像庄严、面目慈悲,令观者心生敬仰。须弥山峰峦叠翠、岩石嶙峋、青松挺拔、桃李郁然,山景与佛光相衬,自然与人文交融。

“古岭雁鸣”。固原城西有小山曰古雁岭,民间相传宋与辽曾大战于固原城,辽军势大,围城三匝,兵士射宋帅旗于城下,宋兵为此胆丧,眼看城即被辽兵所破时,有大雁自天而降叼宋帅旗复置城上,宋辽均认为此乃天意,宋军奋发之际,辽军已远循而去。于是人们将这只大雁栖落地叫“古雁岭”。古雁岭高2800米,立于其巅,山城固原一览无余,而极目之处,原州大地尽显其盎然生机。可以联想,春夏之际或秋冬之交,夕阳西下,大雁北回或南归,一声雁唳,历史的沧桑与现实人生的遭际,令人顿觉顿悟。

“丹霞翠色”。西吉县有火石寨,为国家级地质森林公园。是地质学上的丹霞地貌,当地人民因暴露于野外的石体为红色,故称其为“火石寨”。火石寨方圆百里,分布大大小小若干座兀立山峰,著名者有扫竹岭、石寺山、照壁山等,尤以天然石城最为奇特,山中有石窟若干,与须弥山一脉相承。红色的山体与周边翠绿的山野相映衬,一红一翠,虽无过度,却天然相融,可谓鬼斧神工,造化天成。

“耕读弥新”。隆德县得六盘山庇护,全境青山绿水,四季长青,景色令人流连忘返,但真正令隆德声名大扬或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它纯朴的民风,尤其是其流芳千古,历史弥新的传统人文精神。隆德属贫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在历史上群众生活始终处于贫困之中,但贫不改志,正是这样一个地方,却保留了我国最为人称道和自豪的传统精神:耕读人生。忙时耕地种田,闲时或一册在手,或挥毫弄笔。即是生活再逼仄之时,隆德人农家门上有楹联,客厅有中堂,那怕远在深山无人知的三五户人家的小村庄,也不例外。看到隆德人,就会看到内敛、沉静、深厚,令人想到孔子对其学生颜回的评价:“贤者回也”。

“朝那遗韵”。“朝那”即今天的彭阳县,早在秦朝时,便设置朝那县,自秦以降,汉城郭、唐宋城堡、明清古塔寺院史迹犹存,特别是朝那古城、战国秦长城都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遗迹;同时,近几十年来,几代彭阳人战天斗地,改善生态环境,使古朝那焕发出蓬勃生机。

“古道迢迢”。“蚕在吐丝的时候,没想到会吐出一条丝绸之路”,这是著名诗人艾青的一句名言,同样,没有想到的是南方的春蚕,突然让朔北的固原曾如此重要、如此辉煌,也是因为有了一条丝绸之路。据汉简记载,固原是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使节、商人、僧侣途径比较繁忙的地方,而这条丝路必经的绳结之地,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是一条万国朝觐之路、中西贸易之路。更是文化交流之路。当年驼铃的叮当声见证了古代历史的辉煌,今天当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逐渐变为现实时,凭吊迢迢古道,历史的云烟和未来的期待,都令人们内心漾起异样的感受。

“旧隘新曲”。无论是春夏秋冬,行走在固原山川,总能在广袤的大地上,看到眼前一处处的土夯城墙,或者秦汉长城的烽火台,它们虽然颓塌了,但曾经的热闹或繁华却嵌进了历史的记忆。固原“左控五原,右带兰会,黄流绕北,崆峒阻南,据八郡之肩背,绾三镇之要膂”“回中道路险,萧关烽堠多”,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关隘重重。今天,人民生活富足安详,箫关大道,北南连接,曾经的关隘,或成为良田,或成为旅游景点,但驻足隘前,曾经的金戈铁马,仍旧会从心头掠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