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新笔趣阁 > 唐朝那些事儿 > 第二百三十五章【动荡的力量】

第二百三十五章【动荡的力量】

最快更新唐朝那些事儿最新章节!

中央官名目繁多,有三省六部一台九寺五监等机构。三省指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是尚书省的直属部门。一台指御史台,还记得吗?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改革官职,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在唐代御史大夫的职权并没有大的变化,只是地位没有那么高。以上的三省、六部、一台是唐代的主要行政机构,这就是鼎鼎大名的隋唐三省六部制。

三省中尚书省高于中书省和门下省,因此也有尚书都省之称,尚书的长官叫尚书令,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正二品,由于当年李世民同志曾经当过此官,在他当皇帝后,开始不设尚书令,而由尚书省的副长官尚书左、右仆射(各一员)担任长官,从二品。

但是也有例外,一百年后,有一个人,凭借一己之力挽救了将要崩塌的大唐帝国,被授予了这个官职——郭子仪。尚书省的直属六部尚书和中书省长官中书令(两员)、门下省长官侍中(纳言、两员)都是正三品,由此可见一斑,但是后来随着历史的变革,尚书省的长官左、右仆射不在担任宰相,虽然品级很高,政治地位却下降了,。

六部中吏部主管官员的任选,相当于现在的人事部,位重而权大,最为重要,所以在六部中是老大,这个可以从它副长官的品级中看出来。

吏部副长官吏部侍郎侍郎(两员)和中书省副长官中书侍郎(两员)、门下省副长官门下侍郎(黄门侍郎,两员)都是正四品上,然而其他的五部侍郎却是正四品下。三省各有各的指责。互不干扰,权力制衡。有利于提高行政质量。

中书省的负责起草皇帝和宰相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政令若不恰当和感觉政令不合理,可以将皇帝和宰相的诏令退回去,如果认为可行则交由尚书省执行。

具体行政线路如下:皇帝在上面发话了这件事情该这么做,宰相对于事件也给予了处理意见,中书省的中书舍人(正五品上,六人)把皇帝的、宰相的处理意见写在一张纸上,注意只是处理意见,还没有最后定板。

定板的事不归宰相也不归皇帝,而是归门下省的的中级官吏——给事中(正五品上。四人),给事中拿到中书舍人写的那张纸,就开始琢磨这事这么处理对不对,不行,这样做对老百姓不好,卡,直接将那张纸退回去,重新想辙,不是我不留情面。这是我的职责。

皇帝和宰相都恨得给事中牙根痒痒,没有办法,谁让人家有权力呢,虽然心里不痛快。还是重新批示了处理意见,然后再拿给给事中看,不行。重来,又给退了回去。

估计这个时候宰相就要骂街了。要注意,一般退回两次以上的都是宰相。对于皇帝,给事中们多少还是给点面子,不能玩的太过了,退回一次可以,再退回去可就是有点蹬鼻子上脸了。

但是对于宰相,给事中们从来不会客气,得了个机会,一顿整,要是再有点私人恩怨夹杂在里面,那热闹可就有的看了,一定是往死里整,给事中的口号:不把你整服,我都不是我爹生的

当然了,也有例外的时候,例如宰相还兼着吏部尚书,那就不能玩了,再玩自己的饭碗都容易摔碎了;再例如宰相是个权相、奸相,一脸的仁义道德,满肚子整人秘术,如果得罪了他,自己是没有好果子的吃的,如:许敬宗、李林甫、李德裕等大佬。

一般遇见这样的人当宰相,给事中们就长了心眼,一般能通过的就通过了,不能通过的就当没看见也通过了,当然了也有不要命的,或是二杆子精神发作,就是不买账的,接下来等待他的结果估计不是充军三千里就是回家种红薯,要知道这几位可都是有仇必报,有恨必除的主但是我认为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原则的人,是不容易的;明知会丢官,明知会发配,依然坚持原则的人,是勇敢的;他们都值得尊敬。

宰相们办事,只盼给事中能大笔一挥给通过了,大家都是出来混饭吃的,用得着那么较真吗?

地球就这么大,谁求不找谁啊?给事中只要一通过,再交给侍中一拍板,事情就这么定下,一切万事大吉,直接交给尚书省执行就可以了,打仗的事交给兵部,要钱的事找户部,皇帝要盖个宫殿直接找工部,出使外国就找礼部尚书,各有各的职责,大家分工合作,皆大欢喜。

尚书六部每部设四司专掌各项事务,司长叫郎中(从五品下),副司长叫员外郎(从六品上),这些官虽然不到,然而有的位置却是打破了脑袋也要顶上去,为啥,有权力,有油水。

在唐代权力最大的是吏部,油水最大的就是户部,所以吏部的考功郎中、吏部郎中,户部的户部郎中,度支郎中(员外郎也是如此,当不了正的,副的也凑合),都是竞争比较激烈的岗位,要是一朝有幸得了这么一个位置,你就等着坐着收钱吧。

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在“政事堂”议事,初期在门下省集会共议政事,后来改到中书省,“政事堂”也由门下省转移到中书省。除了三省长官外,皇帝为了广泛的延揽人才参与国政,也特批一些人担任宰相,如“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参知机务”、“参与政事”等等都是宰相。

但是后来到了唐中宗年间,尚书省长官左、右仆射不再担任宰相,专门成了执行机构,就是上面让怎么干就怎么干,别说你户部尚书不服,你们尚书省的老大连宰相都不是了。还有什么牛的。所以即使左右仆射(从二品)的品级高于中书令(正三品)和侍中(正三品),但是因为远离权力中心。政治地位下降了许多,不再有昔日的牛气冲天。

于是昔日很牛的左、右仆射在路上遇见了曾经的搭档(都是宰相)。品级没有自己高的中书令和侍中,也只得让人家先过去,然后自己再过去。

唐朝的宰相没有定额,多的时候有十几人(唐中宗景云年间),少的时候只有一人(唐德宗贞元三年、四年独相李泌),过多和过少都是不正常的,中唐以后,宰相的名额一般固定为四人。

首相为太清宫使,次三相也都有馆职。分别是(按序排列):弘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集贤殿大学士,有这么一群人,经常和皇帝在一起,没事就能得到皇帝的召见,诏书完全由他们来草拟,皇帝很是信任和宠爱,而且他们的年龄都不是很大,意思就是很有潜力,又都是文字饱学之士。

年轻。有文化,有能力,又深受皇帝的宠爱,他们未来的道路你可以自己想象会是什么样子?唐玄宗开元年间置翰林待诏。专为皇帝起草诏令(抢中书舍人的饭碗),后改为翰林学士,置学士院。

翰林学士没有固定的名额。但是挑选极其严格,年龄不要太大。要有文化,熟知儒家经典。下笔成文,开口赋诗,入院一年后就可以起草文书。和皇帝离的近,接触的多,国家大事皇帝常常询问他们的意见,他们有着一个更加令人羡慕的名字“内相”,你想到他们未来的路了吗?

没错,他们中的很多人,未来都登上了帝国的权力中心,上辅皇帝,下安黎民,他们就是宰相。据统计,自唐肃宗到唐懿宗一百多年间,任命翰林学士一百六十七人,其中有五十五人后来都当上了宰相,张説、张九龄等开元名相都出身与翰林学士的前身,值得一提的是大诗人白居易、元稹都担任过翰林学士,而且元稹后来位登相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