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应带了李典,让三弟赵云带领五千兵马驻守在石亭,然后自己领兵五千前去郯县。八月末,陶应领兵赶到郯县。郯县城墙已经修建一新,新建的城墙比以前更雄伟了。虽然城墙看上去坚固多了,但是经过这次战乱,郯县也是元气大伤。
陶应领兵刚到郯县,郯县外四处拥挤着逃难的百姓。一个个衣衫褴褛的百姓,有些瘦弱,凌乱的头发以及佝偻的脊背无一不诉说着他们命运的悲惨。
五千兵马赶到郯县西门,西门外士兵将一个企图进城的老百姓拉出去打死了,其他想进城的难民也慌忙四散跑了。陶应让人问这些人都是从哪里逃难而来的难民,一会时间李典禀报道,是从北方琅琊国逃难而来的。
也有一些穿着很体面的人,他们是从南方回来的,听闻二公子已经收复了徐州,徐州再也没有战乱了,很多恋家的人纷纷往琅琊国迁徙而去。
走到南门外,见士兵不停地殴打手无寸铁的老百姓,一个穿着藏青色长衫的公子上前便去劝说起来,不想那公子刚说完一个士兵一脚踹来,那人就一个趔趄被踹倒在了地上。
陶应见那有些瘦弱的年轻人刚倒地便一个鲤鱼翻身站了起来,似乎也有些伸手的。但是他们是民,他们不敢跟当兵的斗的。那个年轻人只能气愤的转头离开,身后士兵还在大喊着:“琅琊国的难民全部不许进郯县,刺史大人有令,琅琊国难民全部回到自己的家乡去,不许四处流浪,否则处死!”
那被赶走的青年也就是二十余岁,年龄与李典相仿。那青年一边往外走一边嘟囔着:“为何不能进城,找个人都不行吗?”
青年一边走着一边回头向四处走动的人群望。见到陶应骑着马朝城边走来,那青年还朝陶应一稽首问道:“这位兵爷,您是从哪里来的兵马?”
身边的李典刚想驱散他,陶应见他虽然衣服有些脏破,但是言行举止彬彬有礼,而且观他样貌堂堂,甚是有儒家气质,想必也是一个读书人。陶应正准备大搞教育,怎能不对读书人好些?
于是陶应挥了挥手制止了李典,李典往后退去。陶应在马上也稽首说道:“我们是从彭城而来的兵马,公子有何事需要帮忙吗?”
见眼前人居然这么客气,而且虽然是个小官,但是跟自己年龄相仿都是将军了。那年轻人也忙回礼道:“不瞒兵爷,我是从琅琊阳都避难的难民。上年十月与我叔父一同前往南方避难,不想半路遇到曹兵,我与叔父走散了。我一直在武原躲难,却一直寻找不到我叔父与两个弟弟,前几日听闻乡亲们说二公子领兵击败了曹操,曹操已退回兖州,于是我也就想来郯县寻找我叔父。”
年轻人说完,旁边李典催促起来:“主公,我们得进城了,要不进城,恐怕天一黑,城门就关上了。”陶应抬起头望望了天,天边燃烧着晚霞,甚是美丽。
其实,陶应中午便抵达了郯县,东海太守曹豹让自己将兵马驻扎在城外方能入城。
于是陶应不得不在城外安顿兵马,耽误了些时间,转眼间不想,天竟有些晚了。为了防备自己被世家大族暗害,陶应不得不带了五十精兵来保护自己的安全。
眼看着不远处士兵依旧在驱逐着难民,陶应叹了口气道:“是啊,我也要入城了,我想救一个难民,但是世间却有千千万的难民,我也有心无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