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他从未见过这位一向刚毅果敢的杨大人也会有这般犹豫不决的时候。但是,他也看得出来,在杨天义的心中,一定是有一个让他无法求解的心锁。
李正想了片刻,便道:“外族入侵,山河破碎,正是大丈夫保家卫国,建功立业之时。驱除鞑虏,还我河山,更是我辈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帅不必担心,鞑子再凶猛,咱们也没有一个怕死之辈,便是战死沙场,也绝没有人会皱一皱眉头!”
“我问的不是这个意思。”杨天义轻轻摇了摇头。
这是一次非常艰难的对话。其难就难在,杨天义无法用未来已知的历史来作为当前假设的前提——此时大清尚未建国,新的王朝仍遥不可及,若在这时说出一些改朝换代的话来,就算不被视为大逆狂悖,也会被当作疯言妄语。
“那,大帅的意思是——”
“我想说——”杨天义思忖了一会儿,便斟酌地说道:“后金女真各部与蒙古诸部落一样,原本都是华夏民族的一部分,如今大家同室*戈,会不会有点儿……会不会影响民族的团结,中华版图的统一?”
“大帅原来是在考虑这个!”李正立刻把握住了杨天义的疑虑,脸上呵呵一笑,心中已是有了主张:“不瞒大帅,这个问题,几年前我也曾为此迷惑过——”
李正说到这里,语气一转,忽然问道:“大帅,说句该杀头的话,假如建虏击败了大明的军队,因此野心膨胀,便想推翻天朝,自立为君,到那时,会是怎样的一番格局?”
杨天义陷入沉思之中,默然不语。
李正看了看他,便侃侃而谈道:“自秦以来,历朝历代,不论谁人来做皇帝,改朝换代之际,总免不了一番血腥杀戮。而民族融合、版图扩张,却又是征战之后的结果了。
“元朝时期,中华版图堪称历代之最,便连日本诸岛也曾纳入我行省管辖范围。可是,大帅您不妨想想看,能有如此辽阔之疆域,那是怎么来的?是靠慈悲与善念感化而来吗?”
“当然不是!和平与统一,从来都是打来的,而不是求得的!”李正斩钉截铁地说道:“国家强盛,自然疆域扩张,四海臣服;国家羸弱,便是有再多的忍让求和之心,民族团结之念,照样也难免裂土分疆、国土沦丧!”
杨天义只听得悚然心动,两只眼睛熠熠放光。
只听李正继续慷慨激昂地说道:“大帅,明金之战,不外乎两个结果。可不论是建虏吞并大明,还是大明征服建虏,那都免不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征战杀伐。正所谓成王败寇,弱肉强食,既然目的都是为了统一,而所有的和平又必须通过战争来实现,那大帅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听完了这一番话,杨天义只觉得仿佛在一瞬间,心中所有的纠结全都豁然开朗了——和平统一,并不是说为了和平与统一而放弃战争,而是指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和平与统一。
换句话说,统一是最终的目标,而战争,则是实现这一目标必要的手段和必须的经历。
因此,问题的关键之处,并不是去纠缠于由谁来做皇帝,而是谁更有能力来完成统一的大业、推动中华的繁荣与强盛!
既然如此,既然交战的双方都是为了实现华夏统一,那么,与其让皇太极——嗯,不对,应该是此时尚未出生的爱新觉罗?福临——假如改变后的历史仍会让他诞生的话——来完成这一历史重任,何不如交给更有资格的自己?
进而,再联想到历史书中清兵入关之后,在华夏土地上所制造的那些惨绝人寰的血腥屠戮、利用“文字狱”所掀起的一次又一次的腥风血雨、近代史上所签订的一项又一项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以及长期坚持的闭关锁国政策所造成的中华民族在整个近现代时期愚昧与落后、被瓜分被侵略的结果……显然,以杨天义所知的历史,大清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接班人,而自己,与他们相比起来,也更有当仁不让的理由!
看来,自己所有的疑惑,不过是出于对历史的尊重或者敬畏。
但是,历史已经在自己手中被改变了!
而且,自己也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如果今后的历史由自己来书写,一定会给华夏带来一个更加值得骄傲的未来!
既然历史可以有更好的选择,那么,自己何必还要囿于成见、固步自封、缩手缩脚?
“李正!你说的太好了!”杨天义猛地站起身来,在李正的肩头重重拍了一掌:“现在,我终于可以师出有名了!”
“嗯?”李正在心里画了一个问号。
他并不明白杨天义所说的“师出有名”所指何意,但他从杨天义转眼之间已是豪气干云的神色中却又不难看出:他,已是解开了那道心锁!
“那好,就让我放开手脚、尽展所能地大干一场吧!从今以后,我也不再只是一个历史的插班生,而是要当一名历史的缔造者!”杨天义遥望着无边无际的浩瀚星空,豪情万丈地对自己说道。